前言
7月1日,美日澳印四国外长在华盛顿宣布要搞个"印太稀土联盟",明摆着就是冲中国来的。
就在同一天,中国新版《矿产资源法》正式上线,这可是29年来头一回大修,动静不小。
这是要正面刚了?四国这次联手,能撼动中国稀土地位吗?
作者-水
中国这步棋下得狠
29年了,中国终于出手。你可能不知道,《矿产资源法》这部法律从1996年定下来后,基本没怎么大改过。这回可不一样了,78个条款改了72个,简直是推倒重来。
更厉害的是,新法直接把"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写进了立法目的。这就像给稀土产业装上了一道"铁门",进出都得过安检。不仅如此,还专门搞了个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稀土当然是头号种子选手。
说白了,这就是在告诉全世界:稀土这块儿,中国要牢牢攥在手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都说了,这是从"挖矿卖钱"到"战略保障"的"颠覆性转型"。
同时,中国稀土集团也来了个"大换血"。新上任的管理层不仅年轻有冲劲儿,还带着国际化的眼光和专业素养。这些人懂技术、会谈判,明显是要在全球稀土博弈中打一场硬仗。
法律一修,全球稀土市场立马就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大洋彼岸传来了四国"抱团取暖"的消息。
想绕开中国?没那么容易
就在中国修法的这一天,四国坐不住了。你要说这时间点是巧合,反正我是不信的。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兴冲冲地宣布,要搞个"关键矿产倡议",目标很明确——绕开中国,自己搞个稀土供应链。
听起来挺美的,现实却很骨感,美国现在70%的稀土还得靠中国。日本前几天刚被特朗普威胁要加30-35%的关税,石破茂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印度在农业和乳制品问题上跟美国还有分歧,划了两条红线不许碰。
澳大利亚表面上跟美国关系还算和睦,但心里也打鼓。六月份五角大楼释放信号,说可能退出"奥库斯"安全合作框架,这让澳大利亚如坐针毡。
最有意思的是印度,一边加入稀土联盟,一边在金砖问题上跟美国唱反调。莫迪直接表态说"金砖是重要平台",完全没把美国的施压当回事儿。这就像脚踩两只船,想左右逢源。
四国各怀心思,美国却满脸自信。可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们一巴掌。
有矿不如有技术
矿多不算啥,技术才要命。这话怎么说呢?澳大利亚、美国确实有稀土矿,但问题是,你挖出来的只是石头。从分离、提纯到做成永磁材料,全球90%的精炼产能都在中国手里。没这技术,稀土就是一堆破石头。
就拿"高压酸浸技术"来说,这玩意儿听着复杂,其实就是把稀土从矿石里"挤"出来的工艺。全世界能玩转这技术的,除了中国,真找不出第二家。这就像做菜,你有再好的食材,没有秘制调料和火候控制,做出来的还是黑暗料理。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四国联盟刚宣布成立,美国那边竟然偷偷给中国送了个"大礼包"——取消芯片设计软件的出口限制。
这不是打自己脸吗?一边说要制衡中国,一边又主动示好,特朗普这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中国这边也没客气,直接要求稀土技术专家上交护照,核心人员纳入"战略清单"。这招够狠的,技术人员想出国?先过审批这一关。就像给核心机密装上了保险柜,钥匙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技术这张牌打得这么硬,全球其他国家也开始重新算账了。
全球都在重新站队
这场稀土大战,影响的可不只是几个大国。你看,欧盟立马表态支持四国联盟,东南亚那些有稀土的国家开始摇摆,非洲也在观望。整个全球供应链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张倒了,其他的也跟着晃悠。
最典型的就是印尼,这家伙的操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翻脸不认人"。前脚刚接了中国59亿美元的投资和高压酸浸技术,后脚就向美国示好,说要合作开发镍矿。这种两头下注的小心思,就像脚踩两只船,迟早要翻车。
中方之前就警告过"不得用中国利益与美国做交易,否则后果自负",现在看来,是时候"敲打敲打"某些国家了。印尼的镍矿产业能发展起来,完全靠的是中国的技术和资金。现在想拿这些去讨好美国,这不是恩将仇报吗?
越南也不甘寂寞,跟美国签了贸易协议,对第三国商品征收40%关税,明摆着就是针对中国转口贸易。
但越南心里也清楚,中国不仅是市场,更是技术和产业链的中心。这种"墙头草"的做法,最终受伤的可能是自己。
说到底,四国联盟想要成功,得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内部能不能真正团结,二是技术短板能不能补上。按现在的情况看,少说也得5-7年时间,投资至少几十亿美元。而这期间,中国不会坐以待毙,技术优势只会越来越明显。
结语
稀土这场仗,表面上是资源争夺,实际上是技术较量。四国联盟声势不小,但技术差距和内部矛盾让人怀疑能走多远。中国这边修法、管技术,一套组合拳下来,主动权还是牢牢握在手里。
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谁掌握产业链,谁就掌握话语权。资源可以挖,技术却难复制。
面对这轮稀土博弈,你觉得最终会是技术胜出,还是资源为王?
股票配资平台的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