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国展开了一次全军战备行动,这场动员是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紧急备战。毛主席亲自指挥,许多元帅与将领也纷纷发表激昂的讲话,宣誓要“与敌人血战到底!”与此同时,超过500万的退役老兵重新报名登记,情况几乎到了“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可是,最终什么也没发生,战备也在1963年就迅速解除。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一场看似迫在眉睫的战争最后没有打响?
自1949年蒋中正(老蒋)败退台湾后,他一直怀抱一个从未放弃的目标,那就是“反攻大陆”,收复失地,恢复国民党的荣光。然而,在刚到台湾时,蒋中正的首要任务并非立即展开军事行动,而是要先恢复台湾的经济与军力,稳固自己的地位,为未来反攻做准备。此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新中国的成立,民心归向中央,经济正在根据首个五年计划逐步恢复与发展。种种迹象表明,中央的形势正在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展开剩余76%然而,到了1959年,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经济衰退,几乎一切社会活动陷入停滞。在此危急关头,蒋中正看到了所谓的“天赐良机”。他认为此时是展开反攻大陆的最佳时机,便于1961年4月成立了“国光工作室”,并启动了台湾省最为机密的“国光计划”。到了1961年7月,他亲自召集了国民党总参谋长彭孟缉与副参谋长马纪壮,传达了自己的想法:“我建设台湾,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反攻大陆,否则何必辛苦经营?目前的局势对我们有利,过去12年虽有机会,但从未如此有天时、地利与人和,再不打回去,恐怕就没有机会了。”蒋中正此番话语透露出他决心一搏的强烈信号。
蒋中正之所以信心满满,是因为中苏关系已经破裂,苏联不再支持中国,反而开始转向印度与朝鲜,支持印度在东南亚的挑衅行为。同时,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一直紧张,局势对蒋中正而言,似乎到了发起反攻的良机。他深知自己需要动员民心,争取百姓支持,甚至希望百姓在战时为军队提供后勤支持,口号响亮到“箪食壶浆迎王师”。随之而来的是蒋中正对作战步骤、策略与战术进行深入探讨,至于有关计划的文件,足足用了17个保险柜。
对于老蒋要发动反攻,毛主席自然清楚且十分警觉,他严肃指示道:“必须在滩头摧毁敌军,并消灭所有试图登陆的敌人,把敌人的反攻计划扼杀在摇篮里。”各位元帅也纷纷表示出强烈的决心与信念。贺龙元帅言辞激烈:“老蒋要反攻,那简直是痴心妄想,我这把老骨头也要上前线,跟他拼个你死我活!”陈毅元帅则坚定表示:“华东必定是首当其冲之地,我们已开始全面展开战时动员,绝不能让老蒋登陆!”刘伯承元帅更是铿锵有力:“老蒋若敢登滩,我必让他尸横遍地!”
随着全国进入紧急战备状态,毛主席也做出了深思熟虑的战略安排。由于国家资源有限,中央并不希望战争爆发,因为一旦开战,无论胜败,都会对国家造成巨大消耗。因此,在全面战备的同时,我军特别安排了东海舰队前往福建,以备不时之需。舰队的快艇大队一路全速前进,并通过电台与沿途的观察通信站保持联系。这种高调的战备部署,不仅是为了提高军队的备战状态,更是为了给蒋中正及其支持者施加压力,尤其是美国与蒋中正的将领。毛主席的这一举措显然起到了震慑效果,许多人开始觉得此时进攻并非最佳时机,经过深思熟虑,老蒋最终决定推迟执行“国光计划”。
而这一拖延,最终让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老蒋的“反攻大陆”计划,也随着核武器的爆炸烟消云散。实际上,蒋中正一直期望得到美国的支持,但由于美国的领导层发生更换,而且对蒋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极度失望,便逐渐对他疏远。虽然美国依旧在某些方面支持台湾,但蒋中正也逐渐意识到,美国眼中并没有所谓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苏联曾表示愿意提供帮助,甚至承诺武器、金钱、军事基地等资源支持,但蒋中正最终还是拒绝了。他深知接受苏联的援助会带来不可预见的代价,尤其是会让台湾与中国的统一大业变得更加遥远。蒋中正不愿让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未来利益捆绑在一起。
他一直等待着有一天能重新统一,甚至临终时,他还特别叮嘱蒋经国和蒋纬国,不要将自己埋葬在台湾,而是希望能够在国家统一的那一天,将自己的遗体送回浙江宁波故乡。蒋中正的最终心愿,或许正是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期盼。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平台的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