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关于臧霸等北五将所领的郡国,有较为详尽的记载,本文在此仅做简要概述。本文的重点在于深入解析昌豨究竟是担任昌虑太守,还是东海相的问题,同时探讨曹操设立昌虑郡背后的战略考量与价值。
据《三国志·臧霸传》记载,曹操任命臧霸为琅邪太守,吴敦任利城太守,尹礼任东莞太守,孙观任北海太守,孙康任城阳太守,并将青州、徐州两州的一部分划给臧霸统辖。具体来说,原属东海国东北角的利城、祝其、赣榆三县被划为利城郡,吴敦为太守,治所在利城县(今江苏省赣榆县西)。东莞郡则由琅琊国西北的东莞县及青州齐国南部的临朐县周边组成,尹礼为太守,治所在东莞县(今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
展开剩余79%城阳郡则包括琅琊国北部的东武、莒、诸、姑幕四县,青州北海国的壮武、淳于、高密、昌安、平昌、夷安、安丘七县,以及青州东莱国东南端的黔陬县,共计十二县,治所在东武县(今山东省诸城市),由孙观的兄弟孙康担任太守。孙观虽然名义上是北海相,但职位多属虚设,实际上他辅助兄长孙康主导对袁谭北海国的攻略。
琅琊国则管理剩余的开阳、临沂、阳都、缯城、即丘、海曲、琅琊七县,臧霸为琅琊太守,治所设在开阳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以上疆域划分参照清代吴增仅所著《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及《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的记载。
北五将实际掌控四郡国,虚领一国,地跨青州和徐州两州,曹操授权臧霸全权管理这片包括昌豨所在区域的泰山六将所辖领地。公元206年,曹操经过多次征讨,终于剿灭昌豨,将东海国的郯县、襄贲、戚县划归琅琊国,撤销了昌虑郡(《三国志·武帝纪》)。其中戚县位于东海国西部角落。结合昌虑县(今山东省滕州市羊庄镇土城村)周边的合乡、蕃县、薛县、小沛等县位置,可以初步勾勒出该地区地理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汉末时期,微山湖等湖泊尚未形成,整个地区基本为平原。小沛以南北走向的泗水流经该地,薛县和戚县附近的祖水也向南流淌。昌虑及薛县地带,正是战国时期孟尝君封地“薛地”,是经济富庶且位于重要南北交通要道上的战略重镇。从东海国辖下的戚县扼守尼山与祖水要冲来看,昌虑郡的实际范围最多不过包含昌虑、合乡两县。其西侧有两条大河相隔,东面矗立着尼山,这条连接泰山诸将地盘与兖州腹地的要道上设立一个小郡,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主要是为防范泰山诸将的背叛与偷袭。
因此,将昌豨安排在昌虑郡这样闭塞偏远的地方显然毫无意义,反而极其危险。相较之下,赋予昌豨管理面积更大、资源更丰富的东海国显然更合理。许多人认为昌豨是昌虑太守,主要因为昌虑郡的设立与泰山诸将归顺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且该郡因昌豨覆灭而被撤销,看似专为昌豨而设,实际上只是表面现象。
事实上,昌豨与臧霸等北五将的路线大不相同。臧霸等人早已将家属送至邺城做人质,甚至参与了攻打昌豨的战役(《三国志·臧霸传》)。在昌豨被剿灭前,臧霸等人已取得曹操信任,被调往徐扬前线。昌豨覆灭后,昌虑郡失去存在的必要,历史使命告一段落。
此外,昌豨能够连续抵挡曹操、夏侯渊、张辽、于禁、臧霸等多位名将五次进攻,靠的是超出昌虑郡这类“死地”所能提供的地形优势。小郡无论在经济还是人口上都难以支撑长达八年的军事防御和补给。若昌豨身份为东海相,这一切则更合理。
东海国在划分出昌虑、利城两郡后,仍保留戚县、阴平、氶县、兰陵、襄贲、郯县、厚丘、朐县共八县,治所在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这里为昌豨提供了坚实的反叛基础。《方舆纪要·卷33郯城县》提及郯县境内有三公山,部分学者认为即是清代称的马陵山。史料中张辽率军围攻昌豨时,昌豨退守的正是这座三公山(《三国志·张辽传》)。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东海昌霸(即昌豨)反叛,郡县多先背叛曹操归顺先主。”这进一步说明昌豨所指的“东海”并非泛指地理概念,而是特指其实际管辖的东海国。设立昌虑郡并非为了安置泰山诸将,而是为了在关键通道设置一个小郡,防范他们反叛偷袭兖州。昌虑郡的地理位置和战略重要性决定了不适宜让昌豨担任太守,其经济和人口规模亦不足以支撑昌豨的野心以及长达八年的多次战事。
综上,昌豨实际担任的是东海相,与臧霸等北五将一起,统辖徐州北部五郡国,拥有较高的独立性和自治权;而昌虑郡仅为曹操直接掌控的两县小郡,难以承载昌豨的政治和军事野望。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平台的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