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有多疯狂,现在就有多“卷”。
最近一些小区卖房,价格竞争简直刷新认知。比如一线城市广州CBD珠城有个小区
,同样户型的四居室,3月份还卖1320万,结果短短半年,成交价直接跌到968万,算下来半年狂跌了26%。

更扎心的是,这位业主968万刚卖掉,才过两天,同小区同户型又成交了一套——这次只有856万。两天跌掉112万,差不多是普通人打工20年的收入。
这哪里是调整啊,简直是“跳楼式”降价。
你说,如果这个时候有人问你,未来3-5年该买房还是卖房?你该怎么回答?
劝你还是别瞎猜了,当前楼市的四大趋势其实已经把答案摆在我们眼前了。

趋势一:人少房多,“房子不愁卖”的时代结束了
眼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人越来越少了,房子却越盖越多。
咱们就拿数据说话,2022年我们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之后连续三年都是这样。有机构预测,2025年出生人口可能跌破900万,但死亡人口预计超过1100万——
人口负增长,或板上钉钉!
另一边,2024年末全国商品房(新房)待售面积75327万平方米,较2023年末增长10.6%,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6.2%,到今年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增加到75928万平方米,房子越买越多成为现实。

人少了,房子更多了,住房需求能不少吗?
高盛预测中国新房需求和2021年高峰时相比,可能会下降75%,未来每年新房成交量可能只有500万套左右,要知道2021年可是卖了2000万套!
更惊人的是,全国空置房超过1.2亿套,足够3.6亿人居住。而且年轻人买房意愿骤降。很多00后选择晚婚晚育,30岁以下买房的人,从之前的42%降到了28%。
这也预示着,“房比人多”将成为常态。以前那种挂牌就有人抢的日子,一去不返。未来没人接盘的房子,可能沦为一堆钢筋水泥!

趋势二:钱袋子瘪了,想买房也掏不出钱
买房的前提起码你得有钱,但这几年,你工资涨了吗?很多人不仅收入没怎么增加,甚至还在减少,但债务压力却不小。有数据显示,去年城镇居民家庭债务收入比达到132%。家庭负债已经到顶了,哪怕你想再贷钱,怕是银行也不敢批了。
而且数据显示,40%多的年轻人要么收入不稳定,要么负债太高,根本就拿不到房贷,甚至很多人对未来的预期都没啥信心,只有50%的人觉得以后收入会增加,
手里没钱,还要还债,谁还敢轻易往里投钱?

趋势三:保障房来了,商品房不是唯一选择了
过去大多数人买房只有商品房一个选项,现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国家队下场收储商品房用作保障房提升供给,一旦保障房越来越多,商品房的客户就会被分走一大半。
比如深圳推出的配售型保障房,规定“永久封闭管理”,买了就不能转成商品房,彻底没了投资属性,纯粹是解决居住。
北京也在加快建立“租购并举”、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体系。
这说明,我们正在走向“商品房+保障房”的双轨制:保障房解决“有没有房住”,商品房解决“住得好不好”。
未来,对于预算不足的刚需群体,他们就可以选择更便宜的保障房,买商品房的人自然就更少了。
所以,结论很明显:商品房想再靠“稀缺”涨价,基本不可能了。

趋势四:信心不足,宁愿存钱,不敢背债
关于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以前月薪一万,也敢承担八千的月供,因为那时大家相信收入会涨、房价会涨。
买房可能贬值,工作也可能不稳定,越来越多人不敢背债,宁愿把钱存银行,也不愿意增加负债来买房。
央行调查显示,只有8.9%的人觉得房价会涨,超一半的人觉得房价会稳住,还有不少人觉得会跌。
以前大家把钱往楼市塞,现在都往银行存——63.8%的人倾向于“多存钱”,只有12.9%的人愿意“多投资”。
“现金为王”现在成了全民共识,手握存款才安心。谁还愿意把钱套在可能下跌的房子上?万一真跌了,想卖都难。

五,楼市寒冬,清醒的人越来越多了
人口减少、收入跟不上、保障房分流、信心不足——这四大趋势,没有一个支持房价再大涨。
换句话说,未来房价大概率会逐步趋稳,很难重现过去那种暴涨。
隔壁日本当年的楼市趋势,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案例——所以眼下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思维,别幻想着炒房暴富了,这种逻辑已经是过去式。
如果你是刚需,手里有钱,而且收入比较稳的话,非选房不可,尽量选择核心地段的好房子,不指望它涨,起码它更抗跌。
如果你手上有好几套空置房,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能变现就变现吧,起码拿着现金都比跌跌不休的房子靠谱。
更关键的是,现在楼市变化极快,机会窗口很短。再犹豫,说不定一天就亏你56万!
到底是买是卖,答案已经越来越清楚了。
股票配资平台的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