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铁腕反恐,哪怕与阿塔死磕,也要清剿的巴塔到底啥来头?
11日深夜到12日凌晨,又是一场大动作,阿富汗塔利班和巴基斯坦边境火力全开。 一边喊着只牺牲了9个人、10多人受伤,还顺手干掉了58名对方士兵,一口气把缴获武器列得老长;另一边直接宣称才损失23人,却让200多名对面武装分子倒下——这数据听起来都带点较劲味儿。
每次看新闻说两国交火,不少人习惯性以为就是“阿富汗塔利班”跟“巴基斯坦”杠上,其实幕后那根导火索,是个叫“巴基斯坦塔利班”(TTP)的家伙。 这回还是老套路:先是巴塔的人在暗地里伏击巡逻队,把事情捅破天,然后双方越打越猛。
这个号称“联盟”的组织,说松散也不算完全散沙。几十个部落武装凑一起,但核心权力可一点没虚设。 最高决策圈叫做舒拉委员会,有那么十几个人坐镇,这些人专门定大方向、调资源、协调各路小弟出任务,现在头牌人物努尔瓦利马哈苏德,就是靠稳住这个委员会牢牢掌控局势。
下面还有军事组情报组财务组,各有分工。最惹眼的是那支被他们当宝贝一样的机动战斗部队,大概有两千精锐,就负责搞那些高难度、大影响的袭击行动。
整个结构挺像某种混合打法,上层极度集权,下属分支却能自己拿主意灵活作战。这架构给安全部队添麻烦,每次围剿基本就像猫抓耗子,总有人溜出去重整旗鼓。
比较活跃的几个派系,一个马哈苏德部落盘踞南瓦济里斯坦,人狠话不多,城市爆炸、自杀式袭击样样齐;奥马尔部落控制北瓦济里斯坦,那片主要是往国内渗透用;还有跟阿富汗那头关系特别近的哈卡尼网络,全程盯着跨境后勤和情报流转这些隐秘事儿。
说白了,这套玩法让各路成员既能统一步调,又能根据本地情况玩自己的花招。有时候感觉比纯正正规军还难缠不少,因为你根本猜不到下一步会从哪个角落冒出来麻烦事。
目标其实一直挂在嘴边,“宗教+政治”。刚成立的时候嚷嚷着要废除现行世俗法律,在开伯尔-普什图省等地建一个按伊斯兰教法运行的小王国,让政府军滚蛋。这样一闹,自然戳到了国家主权神经,两家矛盾从此结下梁子,很久没解过套。
2014年以后,形势变紧张,被压缩空间后,他们就改成短期要求放俘虏、不许无人机空袭,在当地实行伊斯兰律法。长期理想依旧想把全国拉进伊斯兰轨道,还梦想影响所有普什图族聚居区。这种诉求变化很现实,看风向调整姿态,但底色始终没变过多少,只不过换了个方式表达罢了。
提起它和阿富汗那个大家熟悉的“原版”塔利班,其实骨子里都是一家亲,同族同信仰早年甚至共用训练营物资通道。 美军2001年进驻时,好多原属于巴基斯坦籍武装人员也撤去了旁边当帮手,一时间界限模糊。但自打2007年正式独立出来,各怀心思的问题暴露无遗:一个瞄准夺取政权,一个死磕推翻现政体,本质不是一路货色,相互利用但又彼此防备,这也是外行常搞混的一点——表面兄弟背后别扭得很呢!
2021年新一轮洗牌之后,对立更明显。阿富汗忙着刷国际好感,希望得到承认,于是公开声明不会允许任何力量借自己领土威胁邻国安全。而隔壁这位偏偏指望对方庇护,当避风港发动更多袭击,两者利益冲突越来越直白,经常台前合作台下掣肘,你来我往不断试探底线,说到底民族纽带挡不住现实算盘盘算,每一步都藏玄机,有意思得很!
当然,并非真刀真枪撕破脸皮,该走流程还走流程,比如表面敲敲打打收拾一下内部营地,可实际未必使出全力,多半留三分余地。不怪外界吐槽雷声大雨点小,道理就在这里,高层顾忌太多,不敢彻底撕裂普什图人的团结氛围,否则容易引发内部分裂风险,这是明摆着的不便之处,也是这么多年问题积压下来迟迟解决不了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讲到真正让两国焦灼升级的位置,就不得不提所谓跨境游击打法。一旦惹祸马上窜回另一侧,让责任归属变得扑朔迷离,要追责只能硬闯过去反制,可这一举动立刻触碰主权敏感神经,对方再反咬回来,如同陷入无限循环,无论哪头吃亏都觉得冤枉至极。所以最近一次恶化源于古勒姆地区偷袭,随后展开连环操作,一波接一波谁也占不到便宜局面僵持成习惯模式似乎已成定数,很难有什么绝对赢家出现啊!
另外值得琢磨的是杜兰德线争议搅局效果极强。当初英国殖民者画条线横穿而过,将普什图聚居区拦腰斩断,从此埋下隐患。 虽然现在没人愿意公开挑明支持割据诉求,可在关键节点总有人跳出来拿“不合法”为由施加压力,使得本来复杂的问题更加剪不断理还乱, 这种共振效应叠加,让整个冲突区域随时可能因微小摩擦引爆新危机,没有什么缓冲余地可以慢慢谈判消化矛盾啦!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只希望早点安生。但只要这种双重身份、“打一枪换一块地方”的格局存在,再加上历史恩怨堆积如山,新仇旧恨混杂其中, 未来类似剧烈冲突估计还会继续登场,而怎么平衡强硬反恐与周旋外交之间微妙尺度,对于任何参与者而言都是棘手考验,也注定没有简单答案。
股票配资平台的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